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园地
浅谈现代教师的职业品质
发布时间:2011-06-30 来源: 市政协办 浏览次数: 次字体:【

去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对教师提出了四点希望,这不禁引发人再一次思考教师的职业品质问题。

从教师职业产生的一天起,就有教师职业品质问题。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教师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教师职业品质也在不断丰富,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尤其当前,随着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师职业品质也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做出符合时代特征的调整与充实。一个好教师的品质是表现在多方面的,我以为现代教师职业品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责任感是一种能催生人的智慧和力量的巨大动力,富有责任感是作为教师应具备的首要品质。

按理说,现在的中小学教师,每天起早摸黑,辛辛苦苦,责任感不可谓不强。问题在于,这个责任感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点上。我接触过许多教师,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把“学生考出好成绩”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要求“考出好成绩”没有错,但仅仅局限于这一目标显然是片面的,甚至可以这么说,现在许多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就是源于这一狭隘的教育目标。

在我们的教育里,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观是根深蒂固的,成绩好就是好学生,升学率高就是好教师、好学校,至于学生全面素质如何,将来能否适应社会的需要,则很少有人关注。于是,以牺牲学生健康和长远发展为代价的“掠夺式”教育以及种种畸形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应运而生,“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成了纸上谈兵。这些现象由来已久,也极为普遍,人们都习以为常了。教育是创造未来的事业,将来的社会怎么样,取决于今天的教育培养出怎么样的下一代,但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能够担起这一历史重任吗?

前些年媒体上曾热议“王楠子现象”,一个在国内读书时经常受到老师批评指责的被称为“水泥脑袋”的差生,家长无奈之下把他送往美国读书,想不到在那里常常受到美国老师的表扬赞许,后来居然在全美动画比赛中获得个人组冠军,被老师称之为“天才”,还进了费城艺术学院深造。我国一个教育代表团到德国访问,发现我国的留学生普遍比德国和其他国家的学生学得好,可到了工作岗位后往往不如外国同行。一位德国教师对我国代表团同行说:你们的教材比我们的厚,你们的习题比我们的难,但是最后你们要买我们的产品。类似的情况,我们这里也时有所见。我们热捧一时的某些“高考状元”“竞赛尖子”,他们在进入大学、走上社会后往往“泯然众人矣”;但另一方面,广大青少年体质却在逐渐下降,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些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去年5月,温家宝总理在同济大学的演讲中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这些话温总理是对大学生说的,其实也是对我们教师说的。一个不仰望星空的老师怎么可能培养出仰望星空的学生?现代教师必须站在时代的前沿,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站在比升学率更高的层面来思考教育,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才有希望。

 

二、怀有至真至诚的爱心

应该说,我们的中小学教师为学生的付出是够多的了,用“呕心沥血”来形容一点不为过。但有一个现象值得大家注意,就是对教师艰辛的付出,有许多学生和家长并不领情,甚至不以为然。我国某市教育行政部门对100名教师进行随时抽样调查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你热爱学生吗?”90%的教师回答“是”,然后又对这100名教师所教班级的学生进行调查:“你体会到教师对你的爱吗?”结果回答“体会到”的学生仅占10%。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我曾听到一位千方百计把儿子送进一所热门学校的家长诉苦:他的读初中一年级的孩子在校忙得像一只陀螺不说,每天回家要完成四张练习卷,再加上另外一些作业,几乎每天都是十二点以后睡觉的,孩子经常喊着“要自杀了”(当然是戏言)。尽管他的孩子成绩优秀,但他全然没有一点欣喜之情或对老师感激之意。只因为我们的老师只关心学生成绩,而对学生全面发展,对学生一辈子的健康成长,缺少真诚的关心,难怪学生和家长“不领情”。

曾有一位教师向我抱怨说,她班里有个女学生,父母离异,寄养在奶奶家,因长期得不到家庭温暖,该生养成自由散漫、玩世不恭的习性。这位教师多次家访,帮助她补功课,苦口婆心地劝告,甚至自己掏钱给她买生活和学习用品,可谓仁至义尽了,可这位学生还是我行我素,老师也拿她没办法。“我有时整天围着她转,为她付出那么多,结果还是如此,叫我们怎么当老师?”我问这位老师:“这样的学生你为什么还要教育她,帮助她?”这位老师回答说:“没办法呀,她违反学校纪律,班级要扣分,若是离家出走或出个什么事,还不是我倒楣。”我给这位教师说了这么一件事:一位全国优秀教师(名字记不得了),她也碰到过令人头痛的学生,她甚至把这个学生接到自己家里来住,天天陪着他,但这个学生还是偷偷地逃走了。她费尽周折把学生找到后,这位学生竟说:“老师,你也不必为我操心了,我已改不好了。”这位老师说:“你是我的学生,就是我的孩子。孩子,你上天堂,妈跟着你上天堂,你下地狱,妈也陪着你下地狱。”就这样,凭着伟大的母爱,她硬是把这个学生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我对那位教师说:其实你们两位老师付出的都很多,如果说有什么区别的话,可能就是这些教育行为背后的情感,你是怀着诚挚的爱心还是抱有其他杂念。不要小看学生年纪小,他们是很敏感的,有时候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神情,学生都能捕捉到背后的潜台词。所以陶行之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底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

苏霍姆林斯基在思考教师工作时得出一个结论:“孩子们所喜欢的是那种本人就喜欢孩子、离开孩子就不行、而且感到和孩子们交往是一种幸福和快乐的人。”从这点来衡量,我们不妨扪心自问:我是个称职的教师吗?

 

三、富有教育智慧

教育具有复杂性,需要高度的智慧。

教师的教育智慧,表现为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和自如运用。教育是一门科学,是有规律的。但当前我们不少教师往往为功利所累,在教育中不按规律办事,甚至严重违反教育规律的情况可以说比比皆是,妨碍了教育智慧的生成,结果当然是事倍功半,甚至付出沉重的代价。

大家都反映现在的学生太苦。其实学习从来就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而不是娱乐或者消遣。近代学者王国维就曾经形象地描绘过为学的三种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问题在于现在学生的苦,更多的是苦在心里,有厌学情绪的绝不是个别现象。许多学生不是学不会,而是不想学。有人在一篇文章写道:有些劳改犯刑满释放时对监狱一步三回头,而现在的学生在毕业离开学校时却高呼“自由了,解放了”,把书籍丢得满地狼藉。为什么会导致这种局面呢?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这话说得太深刻了。其实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把火,就看我们能不能去点燃它,一旦被点燃,你要他不勤奋不刻苦也难。象这样的一些问题,如果我们不去好好地研究,把握其中的规律,运用教育智慧科学地加以解决,教育中的许多不尽人意的现象还会继续,甚至会愈演愈烈。

教师的教育智慧,表现为自觉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现在许多人已习惯于喊口号,一谈到教育,必然高喊:要以人为本。但事实如何呢?

有一次我参观一所幼儿园时,正碰到几十个幼儿走来,这些孩子手拉手,表情严肃,静悄悄地从我们面前走过,全然没有儿童的顽皮和天真。我问陪同的老师:这些孩子怎么如此听话?老师无奈地说:没办法,不教孩子听话,出了事怎么办?

我不禁想到有人做过的一个实验:把一只跳蚤放在一只玻璃杯里,跳蚤轻轻一跳就跳出来,再重复几遍还是一样。实验者在瓶口盖上一块玻璃,结果跳蚤重重地撞在玻璃盖上又落下,这样重复多次后,发现跳蚤跳到和玻璃盖还有一截距离就自动落下。后来,实验者把玻璃盖拿掉,跳蚤每次跳起来到瓶口就自动落下,竟没有再跳出这个瓶子。这个实验的结果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警觉。教育的本质是人的发展,是对人的差异、个性、潜能、创造的尊重和发掘,而管理是为教育服务的。教师要正确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要自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要以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来实施教育。那些违背学生天性的“圈养式”管理方法,在目前来看或许较为安全、有序,但长此以往学生还会有灵性吗?还会有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吗?苏霍姆林斯基在经营他的帕夫雷什中学时,管理可谓精细化,但他并不是“严防死守”,而是宽严有度、张弛结合,有时还故意留一些“管理死角”,以便为那些富有个性的学生提供展示风采和发展潜能的舞台。

教师的教育智慧,表现为教书育人的有机统一。“教书育人”本来就是教育的题中之义,在功利化的教育中,“育人”功能被淡化了,在有些人看来,多上课多做作业总能让学生多受益,至于思想道德教育则是可有可无的。

我曾听说过一个宗教的故事:一位西方传教士被爱纠缠的年幼儿子弄得不胜其烦。一次,儿子又缠着要和父亲一起玩耍,这位传教士瞥见沙发上有一本杂志,他随手拿过杂志把其中一张地图撕成碎片扔到床上。他跟儿子说:你把这些碎片拼好了,我就陪你玩。他想儿子根本没有地图的概念,没有半天功夫根本拼不好。没想到一会儿儿子跑来说:爸爸,我已拼好了。传教士惊讶不已,问儿子怎么拼好的,儿子说,地图背面是一个模特人像,把人拼对了,地图不也拼对了吗?传教士由此悟出宗教的宗旨:人正确了,这个世界就正确了。联想到教育,人正确了,教育不也成功了吗?所以作为教师,无论教何种学科,都应从育人的高度来认识和实施自己的教学行为,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统一起来,真正做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四、关注自我发展成长

发展成长是教师教育生命中永恒的主题。这些年教师学历普遍得到极大提高,教师继续教育也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但仅仅靠大学师范教育或职后的继续教育,教师发展成长难有质的飞跃。教师是一种高自律性职业,教师素质提升关键在于教师“自我”发展成长。

首先,教师要有自己的教育理念。一个哲人说过:“你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教师是一个知识者和思想者的群体,有思想、有感情,期待别人的尊重、得到他人的认可。教师不应是单纯的教学任务的执行者,而应该有自己明确的教育价值取向,并为之执着追求、践行不已。当前,迫于功利的“应试”的压力,许多教师违心应付,无奈顺从,每天按预设指令办事,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热情磨灭,失去自由思想的空间,失却了自己的教育理念,谈何发展成长?

今天的教育需要有成千上万的有自己明确教育理念和执着追求的教师,去解读当前的教育现象,领悟教育的真谛,预见教育的未来,推动教育的改革发展。

其次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是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成长最高的表现形式。大凡卓有成效的教师,必定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勤于探索、勇于改革创新的。现代教师要善于反思,积极探究,用不断的探索来提升自身素质,改进工作,体验成长的快乐。

南京某中学有一位化学教师,他问学生:愿不愿意带纸条进考场?被考试压得透不过气来的学生哪个不欢迎,于是学生把所有的知识点都写在纸上,带进了考场。考试结果当然不言而喻。第二次考试,学生迫切希望再能带纸条,不过这次这位教师只同意带比上次小一半的纸条。于是学生对知识进行疏理、概括,把重点摘要抄在纸上。考试结果还是皆大欢喜。第三次这位老师要求学生只能带比上一次更小的纸条,几次考试下来,教师也没怎么要求学生,但学生几乎把化学知识烂熟于心,到期末,多数学生主动要求不带纸条了。一个小小的创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创新不是社会精英们的专利,它并非神秘莫测高不可攀,有时它就是那么简单。只要你忠于自己的教育理念,只要你熟谙教育教学规律,只要你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为了学生更好地成长,无论什么时候,无需任何条件,都可能有创新之举。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的人。”

当然,教师发展成长远不是教师个人的事情,而是整个学校、整个教育系统甚至整个社会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要对教师发展成长负有责任,都要努力为教师发展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打印文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绍兴市委员会 主办
技术支持:绍兴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浙ICP备15010279号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