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园地
人民政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要做到“四个坚持”
发布时间:2011-06-30 来源: 市政协办 浏览次数: 次字体:【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和执政理念的新认识,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人民政协的基本性质、主要职能、组成结构、工作原则和活动方式,都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天然的联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历史进程中,人民政协具有独特的优势,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各级政协在今后很长时期内的重要工作和重大任务,我们要自觉地把政协工作和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言献策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是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富裕的社会。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所有社会问题的关键,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没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作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能是一句空话。当前,我们党提出并正在着手解决的城市与农村之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存在的不协调的问题,既触及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大量突出问题,又触及了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不和谐之处。解决这些突出问题,消除这些不和谐之处,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发展。


人民政协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首先要把促进发展作为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一点,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协商议题的确定上、在调研课题的选择上、在视察内容的安排上,都要突出经济建设的内容。这一点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牢牢把握,始终不能动摇。在此基础上,我们要站在更高的层次来理解发展,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实现更快、更好、更和谐发展的本质要求的高度来建言献策。要抓住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些难点问题、瓶颈问题,以创新的思路积极寻求破解对策;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就促进农村与城市、经济与社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深入开展调研,努力提出一些切合当地实际的意见建议;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大力呼吁科学开发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促进生态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近几年来,绍兴市政协在履行职能中努力找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所开展的一些重大协商活动,都自觉地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如“我为绍兴大城市建设献一策”活动、“曹娥江流域的综合整治、保护和开发”、“统筹城乡发展”以及“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绍兴建设”等,都是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选择课题的,都是一些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问题,对和谐绍兴的建设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坚持推进政治文明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民主氛围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政治文明、体制完善的社会。发展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坚持和完善好我国基本政治协商制度和政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人民政协作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形式相辅相成,能更广泛地促进人民当家作主,因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要坚持和发挥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优势和特点,进一步发挥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作用。要按照民主平等、求同存异的原则,在大目标一致的基础上互相包容、互相尊重,既听相同的意见,又听不同的意见;既尊重多数人的共同愿望,又照顾少数人的合理要求。要积极搭建参政议政的平台,实现政协工作与党派工作的对接,使各民主党派的意见建议能尽快、尽可能多地进入决策程序,为党委和政府进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提供参考。要加强沟通和交流,不断增强与各民主党派合作共事的能力,提高合作共事的水平,进一步促进执政党与参政党关系的和谐。


要畅通民主渠道,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人民政协由党派、界别组成,吸纳了社会各界最广泛的政治参与。人民政协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新的载体和途径,进一步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绍兴市政协近几年来致力于扩大政协工作的开放性和民主性,让市民走进了政协的会议,全体会议、常委会议、政务咨询会等多次邀请市民参加或旁听,采取让市民提问、组织市民讨论、向市民征集提案线索等形式,引导民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和政治愿望,促进民意转化为政声,为党和政府的工作提供广泛的民意支持。


要加强民主监督,推进依法治国。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营造民主法治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要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民主监督新的形式和内容,推动民主监督向纵深发展,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机关作风的进一步转变。几年来,绍兴市政协探索了民主评议政府部门工作、政务咨询会等形式,让委员和群众实事求是地对部门的工作进行评价,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开展相互交流,促进了党群、干群关系的进一步密切。我们还在构筑监督配合体系上下功夫,同市人大、市电台联合推出了《人大政协直通车》节目,就提案、社情民意以及其他途径反映出来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剖析,有力地起到了监督作用。


  三、坚持大团结、大联合,为构建和谐社会凝心聚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55周年大会上指出,“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是集中各方智慧,形成伟大力量的源泉。”从人民政协的工作主题来说,包括团结和民主,人民政协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团结各界,凝聚人心;从人民政协的组成来说,它是由各界别组成的,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和代表性。因此,人民政协作为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大团结、大联合的象征,也是大团结、大联合的重要实践者,根本任务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要延伸工作触角,最大限度地扩大团结面。统一战线的本质是团结大多数,人民政协作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贯彻“大团结、大统一、囊括一切代表人物”的方针,因此要尽可能延伸触角,把团结面覆盖到一切代表性人士,不断巩固包括广大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在内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之问的团结。当前,人民政协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深刻变化,特别重视研究新的社会阶层的发展动向,切实加强同社会新阶层的沟通和交流,不断地把社会新阶层纳入到人民政协的团结对象和团结范围中来,并发挥政协优势做好包括新的社会阶层在内的全体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工作,从而整合社会力量,激发社会活力,营造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


要拓展联谊渠道,广泛团结海外爱国力量。在当今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大目标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民政协要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面旗帜,不断拓展联谊渠道,把联谊联络工作做到世界各地,把各方爱国力量凝聚到大目标上来。为适应形势的发展,绍兴市政协从旅居海外各地的绍籍企业家、专家学者、华侨社团知名人士中聘请了一批海外特聘委员,并邀请他们参加政协和市里的一些重大活动,使政协的联谊范围由港台为主向欧美等地发展。要认真贯彻《反分裂国家法》,大力加强与台湾各界人士和团体的联系,多做台湾民众的工作。近几年来,市政协把促进对台湾的交流作为联谊联络工作的重点,接待了“台湾中华两岸农业交流发展协会长三角农业考察团”,并应台湾休闲农业学会的邀请,赴台考察了生态农业,双方进行了友好交流,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做出了努力。


四、坚持稳定大局,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环境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标志是稳定和有序,稳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人民政协通过政协委员同社会各界保持着最广泛的联系,能够充分了解和掌握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人民政协亦官亦民,位置超脱,不处在矛盾的焦点和第一线。因此,人民政协容易发现社会中的一些不和谐因素,也适合化解一些不和谐因素。


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现阶段产生的大量社会矛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社会利益关系失衡造成的。因此人民政协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作为履行职能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就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重大问题,如收入分配不合理、贫富差距拉大、一些群众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切实维护等开展调查研究,并通过会议发言、提案、社情民意以及其他形式及时反映真实情况,提出对策措施。我们特别要关心社会困难群体,从他们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和改善生活条件,真正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从根本上确保社会稳定。


积极化解矛盾,努力消除不和谐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精神追求、思维方式也呈现出多变性、多样性、多元性特点,各种各样的人民内部矛盾层出不穷,有的甚至有激化的可能。人民政协要密切关注社会动态,深入研究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变化情况和发展规律,积极寻求有效的对策和措施。要做好宣传引导工作,主动向人民群众解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党委、政府的重大部署和举措,引导方方面面正确对待改革和利益的调整,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建设和谐社会的大目标上来。要重视人民群众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特别是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因势利导,及时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为构建和谐社会减少阻力、增加动力、形成合力。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政协工作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人民政协施展才能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人民政协应认清使命,找准位置,明确任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打印文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绍兴市委员会 主办
技术支持:绍兴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浙ICP备15010279号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