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纵横
历代对宋六陵的维护
发布时间:2011-07-18 来源: 市政协办 浏览次数: 次字体:【
娄国忠
 

 

  杨琏真珈盗掘宋六陵一事,当时曾震动朝野。元世祖得悉杨琏真珈的罪恶后,即召还诛之,并将理宗颅骨移入管理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行政事务的宣政院,赐之“皇帝之师”。


明朝初年,翰林侍讲学士、文学家危素在翰林院见明太祖朱元璋,向太祖详细地讲了宋六陵被盗的情况。太祖听了连声叹息。明洪武元年(1368)正月,朱元璋御札相臣宣国公李善长,遣工部主事谷秉义移北平大都督府及守臣吴勉,索饮器于西僧汝纳,叫其以理宗顶骨来献,并厝于金陵高座寺西北。次年六月令浙江行省进《宋六陵图》,于是命启瘗南归,藏诸旧陵。护葬者礼部尚书崔亮,绍兴知府张士敏勒碑记年月。其余陵墓,也从天章寺前迁遗骨回攒宫。陵上封以松树。“陵前丰碑重立,上刻诸帝陵名”。至此,南宋皇帝理宗赵昀的颅骨,在被劫取在外漂泊了近一个世纪之后,终于又重新返回到了原本想暂时存放梓宫的绍兴陵园。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遣官访历代帝王陵寝,令各行省臣同诣所在“审视陵庙并其图以进”,浙江行省进宋诸陵。历经近百年,宋六陵“唯孝理二陵献殿三间,缭以周垣,余仅存封树。”九年“令五百步之内禁人樵棌,设陵户二人,有司督近陵之人看守,三年一传制。遣道士斋香帛致祭于孝宗理宗二陵,登极则遣官祭告。”此时的宋六陵布局,理宗陵有顶骨碑亭,其右为义士祠。


  宋六陵虽规模宏大,“内外禁山三千七百三十五亩,田三十八亩九分”,政府也下令派人看守,但“岁久为居民所侵”。正统间赵伯泰奏复,弘治元年复帖。县典史张弘捡勘具册以覆。其后或以山无守者,虽朝廷屡屡下令严禁侵盗,“无几时乃割禁山之半佃为民,其半亦令居民守之而入其租,然樵棌之禁,守卫之夫亦以疏矣。”就这样,曾经在皇帝心目中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南宋陵寝,不仅被凶人盗掘毁坏,而且连陵区禁山也渐渐被居民垦殖了。


  清雍正七年(1729),皇帝敕地方官对皇陵加意防护,春秋致祭。后逐渐荒芜。清人王居琼曾感而赋诗,作《穆陵行》曰:“六陵草没迷东北,冬青花落陵上泥。黑龙断首作饮器,风雨空山魂夜啼。当时直恐金棺离,凿石通泉下深锢。一声白雁渡江来,宝气竟逐奴僧去。金屋犹思宫女侍,玉衣无复祠官护。可怜持比月支王,宁饲鸟鸢及狐兔。百年枯骨却南返,雨花台下开幽宫。流萤夜飞石虎殿,江头白塔今不见。人间万事安可知,杜宇声中泪如霰。”1936年5月,陈万里考察南宋皇陵,只见到:“此处遍植松树,乃是造林事务所的经营,陵上的松,格外来得高大。孝宗陵,四周有矮墙,还有几楹享堂,壁间嵌上十余块的御祭文碑记,此外一无可观。出孝宗陵不多路,就到了高宗陵,更荒凉了,没有围墙,也没有殿堂,就是在一个阴森森里面,一堆土,一块碑而已。”抗日战争时期,绍兴沦陷,日军屯兵于攒宫山上,陵周古木,被砍伐殆尽。


  建国以后,宋六陵所在地攒宫茶场在进行机械化改造时,在距地表仅40-50厘米处发现了屋基平面、局部排水沟和铺设整齐的石板小道,并有成堆的条石出土,绍兴县文保部门在现场勘查后,确认这是著名的宋六陵所在地。“至1970年后,垦为茶园,诸陵地面建筑尽圯,仅存苍松8丛”。如今,历经沧桑、屡遭兵火的南宋六陵,由于年代久远,地面建筑已荡然无存,不过地面尚存百余棵作为封树的古松,使整个陵区虽已无地上建筑,但仍松柏森森,气氛肃穆,环境幽静,保留着皇家陵园的气派。


  宋六陵1989年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保护。据说,绍兴县文保部门正在设想有选择地逐步恢复地面建筑原貌,把宋六陵开辟为南宋皇陵旅游区。绍兴县富盛镇也曾考虑在宋六陵附近建设一个占地2000亩左右的皇家狩猎场,把它作为“富盛生态史林”的一个重要项目。浙江省首次启动的地下遥感考古,也将目标锁定在宋六陵,探测表明,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地下墓室并没有坍塌。不少著名考古专家已经提出建议,在遥感考古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宋六陵遗址保护区或遗址公园,让这处重量级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打印文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绍兴市委员会 主办
技术支持:绍兴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浙ICP备15010279号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