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纵横
绍兴现代化的先声
发布时间:2011-07-18 来源: 市政协办 浏览次数: 次字体:【
钱茂竹
 
   
    1916年8月,在袁世凯一命呜呼、帝制春梦彻底破灭两个月后,孙中山从上海来到浙江,应绍兴县政府和绅商界人士的邀请于19日莅临绍兴。《孙中山年谱》云:“8月19日,抵绍兴。次日在绍兴商会欢迎会上发表演说。”《绍兴市志·大事记》:“8月19日,孙中山偕胡汉民、朱执信等,乘坐‘越安’轮抵绍,下榻布业会馆。”这天下午,绍兴县知事宋承家、警察局长薛瑞骥、中国银行行长宋宣初、商会总董高云卿、会董陶荫轩、陈秉衡,县教育会长菇平甫、《越铎日报》社长孙德卿、编辑记者陈瘦崖、张天汉、王铎中等人,均去西郭门外育婴堂河埠迎候。时值夏末秋初,51岁的孙中山精力充沛,神采奕奕,他认为此次来绍,除观赏胜景,凭吊先烈外,更在考察民情,宣传他自己的学说,是一次重要的外出巡视活动。

(一)


  在舟过萧山,胡汉民写了一诗赠给留杭的戴季陶:“西湖三日共勾留,乘兴扁舟更远游;我有一言君信否?会稽山水胜杭州。”果然,到了绍兴后,孙中山一行深深为这里的山川人文所吸引。他们登临望海亭、休憩越王殿,流观八百里鉴湖风光;悠游快阁,查询历史,体味当年放翁酒诗情意;踏访兰亭古迹,品评二王书法,于曲水流觞处用餐;瞻仰大禹风采,观摩岣嵝、窆石两亭,畅谈禹德禹功;游历南镇庙,仰望香炉峰,赞赏徐渭“深秀”题字。他们又在徐公祠凭吊徐、陈、马三先烈,缅怀烈士功绩;接见秋瑾侄子秋壬林,慰勉后辈更加努力。这次来绍重要目的之一在祭陶,为此一下榻后就与友人陶荫轩商谈祭陶事宜,随之接见陶成章老父陶品三先生,当场写下手谕:“从民国五年起,追加陆军上将、大树将军陶成章每年抚恤金七百元正。”并通知浙江都督府执行。又在成章女校陶烈士遗像前默哀,慰问该校老师。21日下午至东湖陶社祭陶,恭读祭文,行三鞠躬礼,哀乐声中,敬酒三杯,气氛肃穆,随后写下“焕卿同志千古气壮山河 孙文”的堂匾,在陶社前又留下18人祭陶合影。在隆重祭陶后,应陶社社长、老光复会、同盟会会员孙德卿邀请乘舟去孙端参观上亭公园,赞许孙德卿之盛德;在这前又在下榻的布业会馆,参观陶荫轩创办之适庐茶室等,赞赏这种集戏院、茶室、浴室、旅馆、菜馆于一体的娱乐休闲场所。22日,孙中山一行从孙端到曹娥,过江后到百官,乘火车去宁波,这样顺利结束了在绍兴三天参观巡视活动。在绍兴期间,孙中山先生还留下许多墨宝:写“经纬万端”赠东道主陶荫轩,书“有道”赠中国银行行长宋宣初,书“博爱”赠县知事宋承家,书“大同”赠孙德卿,书“救民疾苦”赠绍兴名医裘吉生。在各处参观时,又作了许多重要指示。尤其是在绍兴商会欢迎会上发表了演说,8月23日的《杭州民国日报》报道了演说全文。当时《越铎日报》发表了《欢迎中山先生》社论,刊载了每日行程和市民热烈欢迎的情景。这些演说和言论表达了一代伟人孙中生先生对绍兴的谆谆告诫与殷切期望,是绍兴人民建设现代文明的宝贵财富与精神力量。


(二)


  孙中山在绍兴的演说和其他的言论,内容丰富,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亲切的策励。


  首先,他提出了合力建国的要求。当时正是民国重建,共和再造之际,如何认识和实现这一历史任务,他认为“必须合众人之力,而后可以成为世界最强盛之国。”民国不是帝制,共和也不能是专制,这就要求合国之人人人出力,个个动手,参与国家建设。不能只要求民主共和给自己以福利和权力,而不尽对民共和的义务和责任。他举了一个例子:几间破屋,人们遭受着风吹雨打的苦楚,都要求将它改造成一座新大厦,既然决定了,就该立即动手“拆其旧,重建新屋”。这时,如果有人只讲赞成而不动手,或只要别人动手,自己袖手旁观,则新屋非但不能建成,且会遭到碎砖旧瓦的打击。因此,他明确提出:“今日之国家非一人之国家,乃我人民之国家。既知国家乃人民之国家,则国家之兴亡,人人有责。”这就是说每个人都要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任务,并为此作出实际的努力,如此合众人之力,团结一致建设国家,方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合全国人民之力,共建共和,吾国不强盛者,吾不信也。”而一国之强盛,文明之昌达,又首先在于各地的进步,这地方与全国的关系,正如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一样。因此,他又说:“能把一县之事办好,国事自然也会好。”合力建国、团结建国,人人有权力,又人人尽责任,权力与义务的统一,这才是实现民主共和理想的基本要求。


  其次,他强调要发扬历史传统。优秀传统是地方的宝贵财富,是凝聚民众,发挥民力的精神支柱。他兴奋地说:“浙民较他省知识为优,西子湖畔之烈士墓、纪念碑,屹然尚存,绍兴之烈士祠坊碑亭亦不少,此非表明浙人之有知识而何?”确实,过去在杭州西湖、绍兴城乡有许多烈士墓、纪念碑。以绍兴陶堰和枫桥论,均有三四十座牌坊,什么进士坊、翰林坊、尚贤坊、国贤坊等等,有的还是牌楼。这其实是石质的奖状,石头铸成的史书,它激励民心,启发民智,展示一地的荣光,可惜在30多年前的那个“史无前例”的年代,破坏殆尽,所存无几了。但历史是永恒的,传统是长存的。孙中山先生十分赞赏绍兴的传统精神。他说:“(绍兴是)古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地,报仇雪耻之乡。继承越王勾践传统奋发图强之精神,为推翻专制,建立共和,绍兴有徐锡麟、秋瑾、陶成章三烈士,于光复事业,功莫大焉。”绍兴应当珍视与发扬越王勾践开创的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的精神,以此自勉自励,不断创业创新。为此,孙中山先生凭吊徐、秋、陶三烈士,写出“气壮山河”匾额以赠陶社,要亲自致祭、行礼,这就是要让绍兴人不忘先辈,继承传统,再接再厉,在建设共和事业的征途上不断迈出新步伐。忽视传统,忘记历史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和动力,优秀的历史传统是建设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他认为建设文明必须除弊涤俗。绍兴固然有光荣传统,但也有不少与现代文明隔隔不入的地方。在入城路上,见到市容市貌,喟然叹曰:“绍兴有三多,石牌坊多(按,主要指贞节牌坊、孝子牌坊等),坟墓多,粪缸多,前两多占用生产土地,后一多妨碍卫生。”他演说时明确提出:“(绍兴)亦有应加改革之处,……如路边厕所急宜迁移,勿使臭气四溢;河道之水,宜清洁;卫生之事,宜加讲究。”这些看来是市政琐事,却是群众生活不可缺少的要事。这千百年来形成的风俗习惯,往往是一个地方一个城市文明素质、精神风貌的实际反映。但习俗中常有一些落后的东西,孙中山先生第一次来绍,就直截了当地指出这些陋习,不正是建设文明社会应先解决的问题吗?群众往往是通过这些实际的事来评价政府工作的好坏,来识别政府工作人员的优劣的,离开这些,现代文明只是一种心造的幻影,是讲在口上写在纸上与群众毫无关系的一纸空文。现在我们的社会风貌当然大不同于90年前了,但市民“七不行为守则”依然是我们必须遵循的,这“七不”内容,90年前孙中山先生早就提醒了我们,这是先行者的睿知和卓见。


  第四,对绍兴的未来文明提出殷切期望。他在府山上游观,不无感慨地说:“绍兴地大物阜,确系富饶之所,惜乎实业未曾讲求,使有用之地而竟为废弃。譬彼高山,胡不载森林?譬彼旷地,胡不种桑茶棉果?”这就是要利用每一寸土地,充分发挥生态优势,使其地尽其利,物尽其用,厚民生而富国财。他对当时陶荫轩建造布业会馆,馆后有舞台、颐园、茶室、鉴湖浴室、知味观等现代设施,使人们在休息时有游乐之所,十分赞赏。认为这是一种为公众谋福利的举动。一介布商,挣了钱肯为社会出力,仿效上海等地办法,建造文娱食宿场所,这种服务精神,各地商人应奉为范式。他对孙德卿建上亭公园,赞不绝口。那里有戏台、斋舍、议事厅、荷花池,又有仁济医院、平民学校、幼儿园、举行文明婚礼等,园外辟农业试验场,在近30亩田地上作谷物杂交试验,又设“忆五九斋”--提醒国人不忘国耻,这些综合设施,使上亭公园成为当时省内一所著名公园,为绍兴近现代第一座供民众游览的公园。孙中山认为这是现代文明的表现,他热切希望绍兴有更多适庐茶室、颐园、上亭公园等新建筑。他在布业会馆觉民舞台演说前说,“觉民”两字甚好,民众唤醒而有觉悟时,何愁共和不成,民生不富呢!他还提出,列强各国对我有兵战,又有商战,我们工商界要与之进行商战,商战就是要提倡技术革新,提拔工程技术人员,提高生产效率。有此三提,则会产品精美,价格低廉,人人产国货,个个用国货,抵制外来经济侵略,取得商战胜利。他还提倡体育,在演说中说:“体育作为民族健康之本,应视为教育之先,努力倡导。身体健壮,脑精自足,知识自可提高。”他又对工商界人士指出,绍兴如此大县,今竟无一成型之工厂,实堪担忧。今民国新建,民生未安,急需振兴实业,绍兴需办工厂。最后他展望绍兴未来,充满信心地说:“浙江乃文物之邦,绍兴是文物之县,合一县众人之力将绍兴之事办好,此乃仆寄希望于绍兴诸公者。”


  90年过去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如今的绍兴当然早已大大超过了孙中山先生所寄予的希望,向着更远大更宏伟的目标迈进着。但是纪念这位伟大先行者的绍兴之行,重温他的充满热情的教导,不是使我们更感到亲切么!不是更增强了我们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雄心壮志么!孙中山的话,是绍兴现代化的先声!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打印文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绍兴市委员会 主办
技术支持:绍兴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浙ICP备15010279号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