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史纵横
绍兴的送灶
发布时间:2011-07-18 来源: 市政协办 浏览次数: 次字体:【

劳  求 


无灶不成炊,无炊不成饭。百姓以食为天,万家以灶为王。旧时,绍兴城乡不论大家小户都在灶梁上供奉一尊灶神(俗称“灶司菩萨”),神像两旁贴有对联,云:“上天奉好事,下界保平安”。由于灶神主宰全家的吉凶祸福,是玉皇大帝派驻人间的“监察员”、“特派员”,所以人们都很敬重他。旧历七月初一(半年初一)要祭灶,八月初三灶神诞辰要祭灶,有些虔诚人家则每月初一、月半也要祭灶,新的米麦之类进家,自然还要让灶神先“尝新”、“尝鲜”。而最隆重的祭祀仪式是旧历十二月廿三夜,郑重其事地祭灶之后还得送灶,即绍兴人所说的“送灶司菩萨上天”。祀灶与送灶之举,积习至今,由来已久。《搜神记》载:“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常腊日晨炊,而灶君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封以祀之。自是以后,暴至巨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祀灶的时间因地因时因人有异,历史上有过“官三民四”祀灶的规定,让官宦人家早送一天,也许是过去官吏恶事做得多,近乎“恶人先告状”。宋代一般是于二十四日祀灶,有范致能《祭灶》“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上天欲言事”的诗句为证。但在绍兴,官也好,民也好,祀灶必在旧历十二月廿三,“唯堕民必在廿四夜,以示区别”。早先,在祀灶前数日,经常有“丐人饰鬼容,执器仗,鸣锣鼓,沿门叫跳,谓之‘跳灶’”。到了清末,跳灶花样翻新,《点石斋画报大全》云:“两丐至,一人剪五色纸如牛形覆于首,弯其腰,一丐以绳牵之,作牛鸣数声,牵者道吉利,取二钱去。”显然,乞丐们抓住年终岁首的有利时机,借此乞讨谋生,时间也延至正月。上了年纪的绍兴人看到猫跳于灶台、灶梁之间,也常用“跳灶王”呼之。


灶君为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淮南子》云:“黄帝作灶,死为灶神”。《酉阳杂俎》曰:“灶神名隗,状如美女,又姓张名单,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治,常以月晦日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小者夺标……”。绍兴人腊月廿三祀灶,多有用公鸡者,谓系作为灶君坐骑。鲁迅家道中落后,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那时,鲁迅家与绍兴寻常百姓一样,通常是用年糕做的“糕鸡”,代替活的大公鸡来供奉灶神了。胶牙糖,即女性堕民老媪致送的用麦芽制成的饴糖,颇有粘性。为何用这种“堕民糖”来祭灶呢?鲁迅也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明了原委:“本意是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谢学墉吟有《送灶》诗:“忽闻爆竹乱成声,得黍盛盘酒正盈;莫向玉皇言善恶,劝君多食胶牙饴。”(《随园诗话补遗》卷上)谢氏更是用明白无误的语言与诗句表达了人们用麦芽糖供奉灶神的目的了。过去,神虽统治了人,但人也常用此类方法应对神。


祭灶时,除了上述务必供奉的麦芽糖、(糕)鸡外,供品还有象征幸福吉祥的福橘,标志步步高、节节甜的甘蔗,状似元宝的乌大菱等干果、菜肴,燃香点烛,家庭主妇一面斟酒,一面叩拜,同时口中念念有词,既歌功颂德,感谢灶君一年来对全家的护佑,又请他上天向玉皇汇报时美言几句,祈请保护来年全家吉祥如意。


祭毕,即送灶,就是把灶神像揭下(如是木刻像,则将他翻面即可),放进据说他上天庭作坐骑或轿子用的“搁富”里。这“搁富”,状如搁油灯盏架,用竹制成,并糊以纸,生产和销售“搁富”也是堕民的专利,他们在旧历十二月廿三日前就挨家挨户送上“搁富”了。这“搁富”大概也源于阴子方祀灶得获暴富而卜其明春佳运吧。通常是小孩在大人的指导下,在天井放上竹梢、豆杆之类,上面再放化纸、纸锭,灶神像与“搁富”再放在上面。火烧时,竹梢、豆杆会发出阵阵“哔哔卜卜”的声响,以壮灶神行色——灶神这样被恭送上天了。


    到了年卅夜(除夕)分岁前,人们又要接灶,即把新买来的灶神像贴在灶神龛内(如是木刻灶神像,则重新翻过来即可),循例供以香烛,菜肴,祈祷一番,算是已把灶神迎接回家。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打印文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绍兴市委员会 主办
技术支持:绍兴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浙ICP备15010279号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