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建言献策
关于加快推进工业强市建设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2-07-19 来源: 市政协办 浏览次数: 次字体:【

推进“工业强市”建设课题组

  

加快推进工业强市建设是今年市政协的一项重点协商课题,也是市委、市政府领导交办的一项重要课题。换届伊始,市政协经科委即组建了调研班子,在有关副主席的带领下,就推进我市工业强市建设开展了深入调研。这次调研活动主要有这样几方面特点:一是部门联动。市政协经科委与市经信委在调研过程中密切配合、紧密合作,经信委两位职能处室主要负责人参加调研组,有利于调研工作与政府工作思路更加贴近。二是市县兼顾。调研组通过个别走访、召开座谈会、现场踏看等形式,对职能部门、开发区、乡镇、企业等作了大量调研。调研组还赴绍兴县、诸暨市、上虞市等三个全省工业强县试点县进行了调研,走访了一些乡镇和重点企业。三是上下对接。为更好地把握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意图,调研组还就调研中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以及设想的对策建议与市政府分管领导以及其他市领导进行了沟通,并据此对调研报告作进一步完善,以利意见建议更好地进入市委、市政府决策。

调研组认为,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对发展工业经济高度重视,始终把工业经济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来抓,工业经济工作卓有成效,工业经济发展形势良好。但受国内外宏观环境的影响,以及绍兴自身因素的制约,我市工业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和困难。无论是从战略高度,还是现实需要来说,把工业强市提到一个特殊重要的新高度来认识,加快推进工业强市建设,对绍兴来说是必须而紧迫的选择。

一、工业经济实力增强,工业强市工作基础良好

  “十一五”以来,我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宏观经济环境剧烈变化等不利因素,主动顺应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为进一步加快推进工业强市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有效发挥。“十一五”以来,绍兴工业经济总体上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总量规模不断壮大,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工业的基础和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有力地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2011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641.65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比重近50%,加上由于工业企业发放工资、上缴税金、支付利息等形成消费促进三产发展,工业经济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实际贡献约为65%左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7872.2亿元,实现利润461.3亿元,分别增长26.3%23.1%,总量在全省11个地市中均位居第3位;增加值增长13.8%,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

(二)工业经济的发展基础更加扎实。我市坚持培大育强,积极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发展基础更加扎实。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纺织产业规上产值由十五期末的47.4%下降到十一五期末的39.6%2011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规上产值1861.6亿元,同比增长30.4%,占工业经济总量的23.6%;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快速成长,2011年全市共有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企业4家,超50亿元的18家,超10亿元127家,十一五期末共有20家企业列入省首批工业行业龙头企业名单,占全省的13.7%;现代集群发展迅速,十一五期末销售超100亿元的块状经济达到10个,位居全省前列,4个产业集群被列为省级转型升级示范区,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绍兴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生态文明进展明显,2010年全市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2.4%,全市节能降耗约束性目标顺利完成,工业循环经济和企业清洁生产等走在全省前列。

(三)工业经济的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通过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企业自主创新地位,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全市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了较大的提升。十一五期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投入科技活动经费71亿元,是2005年的2.6倍;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4.9%,比2005年提高了11.2个百分点;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60家,十一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3%;各类创新载体和研发平台大量增加,层次明显提高,为我市工业经济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工业强市的工作条件不断优化。为推进工业经济的发展,我市在工业结构调整、创新能力提升、现代集群培育、中小企业发展、节能减排以及激励考核、服务工作等方面出台了大量的政策举措,全方位为我市的工业强市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按照单位用电纳税、单位用地纳税、单位排污纳税指标综合排序,优化有序用电等做法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我市在全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会和全省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深化整治促进提升工作现场会上作为先进典型介绍,夏宝龙省长批示肯定我市产业升级投资经验做法,《人民日报》头版专门介绍转型升级的“绍兴样本”,发展工业经济的“新昌现象”得到多家国家媒体的宣传报道等等,所有这些,都为加快推进我市工业强市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各类要素制约明显,推进工业强市建设任务艰巨

当前工业经济的发展正面临着多方面的严峻挑战。从发展阶段说,工业经济要素制约加大、成本上升,长期以来的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从国际环境说,金融危机动荡不定,贸易保护此起彼伏,对外贸依存度高的绍兴工业经济冲击巨大;从国内环境说,宏观调控依然偏紧,经济景气度偏低,市场需求疲软;而绍兴工业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尚未根本化解,转型升级的压力依然巨大,推进工业强市建设工作既任务艰巨,又形势紧迫。

(一)思想认识和精神状态不够到位,工业强市建设的氛围不够浓厚。一些部门对工业经济的核心和主体地位认识不够到位,认为发展工业企业是企业自己的事,政府只要提供一般服务就行了,缺乏全力以赴投入工业经济发展的心理准备,精力不集中。部分企业存在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不够重视,投机行为明显、虚拟经济盛行;面对当前宏观形势严峻、要素制约加大、经营成本上升、市场需求疲软等不利因素,畏难情绪明显,对发展工业经济信心严重不足,迷茫观望、不敢投入、不愿投入,精神状态不够振奋。从整体氛围说,对发展工业经济的重视远远不够,全市上下各级之间、相关部门单位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社会各界之间等等还缺乏到位的共识,没有形成齐心协力推进工业强市建设的浓厚氛围。工业强市战略虽已提出,但缺乏新的有效的载体和抓手。

(二)结构矛盾突出,产业发展层次依然偏低。我市产业高端化发展不够快,工业总体效益水平相对偏低,工业增加值率仅为16.4%,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纺织等传统产业依然处于国际产业链分工的低附加值环节,且由于历史原因,比重仍高,转型升级缓慢。高新技术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从总体上说,我市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问题仍然突出,历史长期形成的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一直制约着我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层次的提升。

(三)规模优势不足,缺乏重大引领辐射作用。我市工业经济总量仍有待提升,特别是近几年来工业增速呈放缓 趋势的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2011年我市工业增加值虽然排名全省第三,但温州和嘉兴与我市差距已经很近。工业项目仍然存在靠数量支撑的问题,对绍兴工业经济具有一定决定性作用、突破性影响的重大项目不足。大企业一方面数量仍然偏少,另一方面大而不强,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带动辐射作用的优势骨干企业尚待加快培育,08年金融危机中华联三鑫、江龙印染、纵横集团等经营危机教训深刻。我市中小企业发展迅速,但对大项目、大企业的专业配套能力不强,大多停留在低端配套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项目的引进。

(四)平台亟需整合,发展空间受到制约。除了城市规模与区域位置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外,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承载平台也亟需整合。开发区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政策、项目、资源、信息等缺乏真正的互通和协同,诸如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含金量很高的牌子的共享共用共建仍然停留在口头。工业强县战略需要进一步体现,县域工业经济发展不平衡,列入省工业强县试点的三个县(市)尚缺乏实质性配套政策。近年来中心镇建设的重心主要放在城镇建设上,工业经济发展工作不够突出,工业强镇的氛围有所淡化、工作有所弱化。从总体上看,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承载平台还没有真正形成“一盘棋”。

(五)创新驱动不足,科技支撑有待强化。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足,多数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大量中小企业技术以仿制为主。公共研发平台缺乏重大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与企业真实需求脱节,实际作用发挥不理想。科技孵化器没有享受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待遇,缺乏初始创业配套,制约了孵化成果的加速转化。高层次人才引进难留住难与实用型适用性人才自我培养不足现象日益突出。

(六)要素制约明显,保障力度仍需加大。我市各类硬性要素制约非常突出,而且回旋和提升空间极其有限,如资金持续紧张,融资成本高涨,有的融资年息甚至高达15%,企业互保盛行并存在较大隐患,资金链风险有放大趋势。如存量土地进一步减少,十二五期间可用工业土地指标进一步趋紧,工业用地价格不断上升。其他诸如节能减排指标的约束、企业用工成本的上升等,都给企业经营带来了巨大压力。此外,多年来,我市出台了大量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的各类政策举措,其中有些政策举措或已经过时、或不合实际、或矛盾重复、或束之高阁,亟待梳理整合。

三、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工业强市建设

根据推进工业强市建设的总要求,面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我市工业经济现状,结合调研中各方面提出的一些意见建议,当前加快推进工业强市建设,我们认为重在“造氛围、抓重点、强保障”

(一)形成共识和合力,全力营造“举全市之力”推进工业强市建设的浓厚氛围

1、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长期以来,工业经济在绍兴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直居于核心主导地位,发挥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历史经验表明,工业兴则绍兴兴,工业强则绍兴强。从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和发展的新要求来看,绍兴工业经济的这种特殊重要地位丝毫没有动摇。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是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化解当前经济发展困局的根本出路;是提升绍兴竞争力、做强绍兴的根本之策;是实现“创业创新、走在前列”,加快建设惠及全市人民的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战略。因此必须始终把工业强市作为绍兴发展的主导战略、核心战略、根本战略来抓,牢牢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坚持工业为先、工业为重、工业为大,形成全市上下方方面面“真心实意重视、真抓实干推进、真金白银保障”的推进工业强市建设的良好局面。

2、发扬“四千精神”不松劲。在当前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的情况下,“信心比黄金还宝贵”,要把提升对发展工业经济的信心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要引导各个层面正视困难,深入分析当前面临的问题,进一步认清形势,走出迷茫。要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和有利条件,发挥应对08年金融危机的经验优势,大力增强信心。要积极寻找出路,不等不靠,攻坚克难,积极应对、大胆进取。尤其是要大力倡导“四千精神”,发扬绍兴第一代企业家“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那种百折不挠、开拓进取、永不满足的精神,发挥老“四千精神”在当前新形势下的独特的精神作用。

3、形成合力兴工不分散。各级政府要把工业强市工作提上议事日程,进行专题研究,出台工业强市相关政策意见,全力构造从上到下工业强市、工业强县(市、区)、工业强(开发)区、工业强镇的工作格局。各职能部门要把工业强市工作放到部门工作的首要位置来抓,各相关部门都要自觉支持配合保障,倡导敢于担当、敢挑胆子的负责精神,坚持大胆积极、灵活高效的工作方式,自觉服从和服务于推进工业强市建设工作。要加强对工业经济的钻研,密切与工业企业的联系,从市场、信息、技术等方面为企业提供专业指导和有效服务。通过构建齐心协力的共建机制,集中全市的领导精力、人力、物力、财力等,形成推进工业强市建设的强大合力。

4、加强正面宣传不偏离。宣传部门要引导和督促新闻舆论坚持正面宣传,高密度、大容量宣传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取得的实效、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党委政府推进工业强市的政策举措,自觉减少宏观形势和微观企业方面的负面报道,积极提升信心、振奋精神、造势鼓劲,营造推进工业强市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明确重点和着力点,坚定不移地在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上下功夫

工业强市建设总体上说,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总体要求,以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开放和强化自主创新为动力,以培育具有绍兴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要突破口,扎实推进工业领域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和大企业建设,不断加快产业集群化、企业规模化、产品高端化、管理现代化、发展集约化步伐,努力推进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的根本性改变,全力促进全市工业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建设工业强市既要着眼长远,又要立足当前。鉴于当前形势和绍兴实际,突出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抓项目建设。项目是政府推进工业强市战略抓落实的重要载体,也是政府谋发展、促转型的的重要抓手,要强化政府工作就是抓项目的理念,集中力量抓项目建设。要完善从项目引入到项目落地再到项目投产的全程服务机制,建立重大项目服务“直通车”和“一条龙”制度,做到“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班子、一抓到底”,形成“盯人、盯事、盯项目”的机制。要加大对重大项目的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解放思想,算大账、算长远账,舍得给资源、让利益,把要素保障、优惠政策集中向优质重大项目倾斜,特别是各主要工业平台要为大项目预留工业地块,以增强对重大优质项目的吸引力。要建立项目评价专家库,对项目性质、价值、前景、贡献等进行研究评价,并以此作为对项目实施政策优惠的依据。要打破行政区域限制,设立全市性招商信息平台,各开发区、各县(市、区)乃至乡镇共享招商信息,在此基础上建立重大项目招商协同机制,实施项目流转机制,促成项目尽快落地。

2、抓平台打造。开发区是工业强市的主要承载平台,要充分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牌子的作用,通过改革三大开发区的行政管理体制、绩效考核机制等,真正构建开发区之间共享共用共建机制,形成全局高于局部、协作多于竞争的格局,以更好地发挥金字招牌在享受国家优惠政策、促进招商引资方面的作用。要加大对园区的政策优惠和支持配套力度,对园区内外的企业实行差别化的要素价格、项目门槛和发展政策,增强园区的吸引力和集聚力。要大力推进工业强县战略,以三个全省“工业强县”试点县建设为契机,加强市、县工业发展的联动和协作,共同争取省里对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在政策、要素等方面的更大支持。要强化中心镇的工业经济发展,把工业经济作为中心镇建设的重心来抓,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的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特色产业基地、工业专业村等,实现中心镇建设中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互促发展。

3、抓产业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优势传统产业是相互促进、共生发展的关系,因此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和优势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有机结合起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方面要加快发展壮大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六大产业,抓紧建立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动态评价机制,对我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国家政策趋向、市场实际状况和在我市的适应性等,对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必要的调整与完善;另一方面要立足绍兴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大力发展为国家层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配套服务,继续拓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域。对传统产业,一方面要正确认识我市传统产业形成的历史性、存在的合理性和发展的必要性,尊重现有传统产业的现状,对传统产业进行梳理,进一步明确我市特色优势传统产业;另一方面,要加快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装备和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将一些优势改造提升项目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笼子,享受战略性新兴产业优惠政策,加快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

4、抓腾笼换鸟。面对绍兴土地、能源、劳动力等要素制约明显的状况,要加大腾笼换鸟的力度,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腾出更多空间。要加大土地集约利用力度,腾出发展空间,重点抓好存量土地的利用,建议出台低效利用土地二次开发的实施意见,对企业“批而未用”土地和各级政府用地指标进行集中清理,对闲置两年以上的土地依法收回。对真正用于工业厂房建设用地取消容积率限制,鼓励建造多层厂房,切实提高土地利用率。要加大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腾出产能空间,始终对落后产能保持高压态势,坚持以“亩产”论英雄,通过行政措施、要素倒逼、补偿引导、专项整治等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对我市传统产业中占比大的纺织、印染、化纤等过剩产能,要走减量提价的路子,提升产业利润率。对根据我市实际需要淘汰关停的相对落后产能企业,要引导其向外地转移。要加大节能降耗力度,腾出能耗空间,充分运用差别电价、超能耗限额标准加价和新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用能审查等手段,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用于发展低能耗、低排放的优势项目。

5、抓科技创新。要通过风险补偿、政府科技资源倾斜、政府合作研究项目等支持企业创新,特别是要鼓励企业引进大型央企、大型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发挥这些科研机构技术与产业结合紧密的特点,加快实用型技术的直接生成,缩短技术转化过程。要改革公共科研平台的运作机制,把企业与公共科研平台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走“企业家、产业界出题,公共研发平台承担,企业科技人员和其他科研机构参与”的研发模式,探索科研成果和经济利益的分享机制,从而真正发挥科研平台的作用。要加大对科技孵化器的扶持力度,将科技孵化器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在用地等方面享受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加大对孵化器的配套,建设标准化厂房,以优惠价格出租给孵化企业用于初始创业,加快实现孵化成果产业化。在高端人才的引进上,要正视我市城市规模、层次、区位以及创业空间相对周边大城市而言所存在的不足,探索一种更务实有效的高端人才引进机制:一是在高端人才引进上相对要有更大的投入,对引进的优秀人才在扶持资金、住房、办公场地、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方面给予更大的政策优惠,形成相对周边城市的比较优势;二是发挥与沪、杭、苏等人才密集城市空间距离近的优势,加强与这些城市在高端人才方面的对接,以引进或协作的方式为我市企业或产业提供人才和技术。三是在开发区先行探索建设人才特区,支持集聚一批特殊人才,给予创新创业等一系列特殊政策,提供优质高效的全方位特殊服务,形成人才集聚的特殊效应。职业技术教育的关键是要引导企业提前介入,企业与职业院校深度合作,根据企业需要结合学校专业大力培育实用型人才、适用性人才。

6、抓越商回归。与绍兴具有情感和渊源联系的越商越来越成为绍兴投资的重要力量。要建立实质性越商回归办事机构,参照省政府“浙商促进办”, 建立专门的“越商促进办”,给人、给编、给经费,在越商“回归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统筹开展工作;要抓紧建立越商总部基地,征集海内外各界越商的意见建议,并积极吸收海内外越商力量参与越商总部基地建设,使之成为越商的精神家园;要抓紧落实促进越商回归的一系列政策的落实,特别是要加强越商回归项目的土地、资金、能源等要素保障,支持鼓励越商抱团组建服务越商实体经济的越商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和风投、创投等金融机构,对回归越商及其家属、子女在社保、医疗、住房、求学等方面给予切实保障。

7、抓市场拓展。发展工业经济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针对绍兴外贸依存度高的特点,当前要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出口,根据境外市场的形势变化,着力优化出口主体结构、商品结构、市场结构和贸易结构,大力推进境外贸易促进平台、出口基地和营销网络建设,积极做好各类境内外展会参展工作。当前要特别重视分析境外市场的形势,强化对外贸易预警机制,做好风险防患工作。同时,要积极扩大国内市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行业协会、商会建立健全营销网络,支持企业通过与大型商务网络平台的合作来发展电子商务,支持我市专业市场在外设立分市场,大力推进企业品牌建设和和特色块状经济的区域性品牌建设,提升绍兴工业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三)完善各项保障措施,确保工业强市战略落到实处

1、强化组织领导。要加强对工业强市工作的领导,建立工业强市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常务副组长,由相关职能部门、开发区负责人任成员。同时,对与工业经济发展相关的一些领导小组或协调机构进行调整,整合到工业强市工作领导小组,以强化对工业强市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管理协调。同时,要抓紧制订推进工业强市建设的工作计划。

  2、强化规划引导。要根据国务院《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浙江省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绍兴市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结合绍兴实际和当前形势,制定《关于加快实施工业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对工业强市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保障措施等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强化规划对工业强市工作的引领作用。

3、强化要素支撑。政府在要素保障方面要发挥行政优势,加强调控力度,加大争取力度,千方百计缓解要素制约。如在土地要素上,要加大向上争取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的力度,以项目增加土地指标;如在资金上,要通过政府项目合作、政府性存款匹配等形式鼓励金融机构支持我市工业经济发展,要帮助企业开辟新的筹资渠道,在企业IPO上市、上市公司再融资、新三板上市、中小企业私募债、企业债券等方面加大力度,并出台相关措施引导鼓励企业将募集资金用在本地。抓紧建立项目与资金信息交流平台,加快各类资金与项目的对接。同时,要更加科学合理地配置要素,把按单位用电纳税、单位用地纳税、单位排污纳税指标有序供电的做法,进行进一步的推广,实行按单位贡献供给要素。

4、强化政策作用。多年来,我市围绕工业经济发展出台了大量的政策举措,但由于种种原因,政策作用的发挥不是很理想。要抓紧对这些政策举措进行一次系统的清理,通过废止、归并、调整等,大幅度减少政策数量,简化政策形式,提高政策的地方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重新构建做强工业经济的政策体系。在此基础上,要加强政策的宣传和推广,加强政策执行的督促和检查力度,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5、强化载体设计。要加强服务工业强市工作的载体设计,继续深化部门联动服务工业转型升级机制,深入开展以“走进企业、破解难题”为主题的“企业服务年”活动,建立部门解决联系企业实际问题责任制。要把改善发展软环境作为“企业服务年”活动的重要内容,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程序,缩减审批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发展成本,并大力减少对企业不必要的检查和处罚。建议开展“为企业减负”活动,要求涉及企业税费征收的各相关职能部门对税费征收情况进行自查,列出税费征收名目清单,根据情况减少征收名目和额度,真正减轻企业负担。

  6、强化考核奖励。要加快建立工业强市,包括工业强县(市、区)、工业强(开发)区、工业强镇的各项统计指标、监测体系和评价制度,科学、客观、真实、快速地反映产业和企业发展动态,定期发布数据。要根据工业经济发展综合情况和工业强市工作进度等,对相关主体进行排序,定期进行通报,以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要强化考核,将评价结果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工作目标考核,并占足够重的比例,形成强有力的激励导向。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打印文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绍兴市委员会 主办
技术支持:绍兴市电子政务办公室 浙ICP备15010279号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